印记·心迹丨国管局挂职扶贫干部访谈录(十九)
今天,我们选编了国管局派驻阜平县的两名驻村第一书记的访谈录,一同回顾他们帮扶阜平脱贫攻坚的印记和心迹。
刘伟,2015年7月至2017年8月在阜平县挂职扶贫,任黑崖沟村第一书记。
迅速适应角色 为老百姓服好务
初到黑崖沟村,面对新环境、新任务,心里是很兴奋的。当我一个人在村里开展工作以后,才感到有很大落差,心里也有一些波动。但是,我觉得要迅速调整好心态,不断告诉自己来村里就是要让自己真正融入乡村,为老百姓服好务。想清楚这些,自己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任务中。
一人驻村 团队作战 党组重视 全局支持
我是国管局第1名驻村第一书记,是代表国管局在村里工作,对这份责任的理解和认识,概括起来就是“一人驻村、团队作战、党组重视、全局支持”,不是只有驻村的干部在开展帮扶工作,我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团队。
我深知一个人力量之弱小,因此,我把第一书记这个角色视作一个连接点。一是把党的好政策与村里的具体需要连接起来,用群众语言向村民们解释党和国家的脱贫攻坚政策,让大家充分认识到脱贫对自身的益处;二是把国管局的帮扶举措、局党组的关心与村里连接起来,把局里的帮扶资金和项目在村里真正落实好、巩固好、发展好;三是把社会各界的关爱与村里连接起来,积极联系一些社会爱心人士捐赠扶贫基金、物资,给予村里支持帮助,例如,发起光伏养老爱心电站捐助活动,争取社会捐款近230万元,用来每年给村里的老年人发放1000元光伏养老金。作为第一书记,就是要做好连接点,当好落实者,让各方的政策、支持和帮助精准到达每一家贫困户,这是我们第一书记肩负的使命。我很荣幸,在黑崖沟村的帮扶工作经验入选了中央组织部组织编写的《抓党建促脱贫案例选》,这既是肯定,也是鞭策。
引入光伏发电
大山深处的汲养 难以磨灭的印记
自2010年到国管局工作以来,我每天都能看到局门口影壁墙上“为人民服务”五个大字,在阜平这两年,对这句话的理解最为深刻。在基层做的工作很小、很具体,但能够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做一些事情,能够让大家的生活因我们的努力而不断向好发展、向幸福前进,能够为和我们祖辈或父辈一样年龄的老人提供一些帮助,这让我强烈地感受到了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。
在阜平的这两年,自己付出了很多艰辛和努力,为村里干了一些实事,但收获最大的还是自己。无论从精神的成长还是人生的经历上来说,都是难以磨灭的印记。
赵振兴,2017年8月至今在阜平县挂职扶贫,任平石头村第一书记。
接力冲刺 平石头村高质量脱贫出列
2017年我到村的时候,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是145户367人,贫困发生率超过了50%。经过我们这几年的不懈努力和奋斗,平石头村在2018年底稳定实现了“两不愁三保障”,实现了整村高质量脱贫出列。这期间我们主要围绕4个方面展开工作,一是建强基层组织,我们通过开展“脱贫攻坚党旗红”系列活动,让党支部强起来,实现带动脱贫致富的效果;二是推动精准扶贫,我走遍了所有自然村和村民家里,实地了解情况,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帮扶工作;三是为民服务办事,村民对国管局的扶贫干部特别信任,有什么事情都愿意和我说,我也尽己所能帮助村集体、村民解决问题;四是提升治理水平,平石头村今后产业方向是发展旅游,我们也重点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,不断提升村里软硬件水平。
国管局给村里提供的支持和帮助是我开展工作的强大动力,当地的村民可能没听过几个中央单位,但是国管局和国管局的帮扶工作是没有人不知道的。
攻克“语言关”“工作关” 为老百姓做实事办好事
当好第一书记,我有两个关必须要攻克。一是“语言关”,刚到村里的时候,基本上听不懂大家说话,常常有来言没去语。因为当地都说方言,比如说“收入”,很多老年人都听不懂,你得说“挣几个钱儿”。那么沟通的问题怎么克服呢?我便不断地和大家聊天,听的多了,遇到不懂的再问一些年轻人,自己在头脑中形成同声翻译,逐渐地就能够听得越来越多。二是“工作关”,村里工作和机关工作完全不同,不能硬生生地照本宣科读政策。经过这几年的工作历练,我形成了一些做基层工作的方法,要熟悉每个家庭的情况,了解各家家里近期的事,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地开展工作;要把政策性的话语转化成群众语言,把工作做细做实,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让大家明白我们的工作和所能带来的切实好处。
在村里开展工作
倾听心声、关心需求 实现百姓切身利益
三年多的扶贫工作,让我有几点感悟。一方面,要熟悉群众工作方法,在基层工作中,不能蜻蜓点水,要真正沉下心、塌下身子干事情,要倾听老百姓心声、关心老百姓需求、实现老百姓切身利益,这样才能赢得老百姓的信任,才能更好地为老百姓做事。另一方面,要了解农村基本情况,特别是贫困村的情况,知道了基层的痛点和难点,才能精准地开展工作。比如,基础设施欠缺,我们帮助建设公共服务设施;教育软硬件存在欠账,我们就加强教育帮扶。我想这对我们回到机关开展工作都是十分有益的。